10月17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家工程中心”)在河海大学牛首山科技园举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电力”)科研项目技术交流会。会议由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刘平雷主持,特邀河海大学原校长徐辉、原副校长朱跃龙、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赵永好、长江电力科研中心副主任徐波等专家参会指导,技术交流环节由专家组组长徐辉教授主持。
本次邀请到张行南、储洪强、毛劲乔、杨涛、张学武等项目负责人团队分别汇报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张增信教授介绍了“三峡水库旱限水位理论与确定方法研究”项目进展,系统分析了长江中下流域干旱事件演变规律,划分了三峡水库旱限水位分期,分析了三峡水库对长江中下游干流的影响。储洪强教授介绍了“多功能生态水工混凝土新材料研发”项目进展,选定了多功能生态水工混凝土新材料配方进行现场试用,分析了生态水工混凝土新材料性能及花草生长情况。将总结提出多功能生态水工混凝土护坡应用技术。张培培副教授介绍了“水利工程影响下基于物联网的流域水文水质监测方法研究与系统研发”项目进展,研究了水利工程影响下流域水文水质特征,构建了大型水域水文水质监测指标体系和要素水质监测方案,研发了多源监测数据深度融合技术、水文遥测技术及设备、水体营养状态监测技术。杨涛教授介绍了“高频无线微波降水监测装备研制”项目进展,研发了高频无线微波型局地强降水监测装备,选择三峡库区茅坪河流域作为示范区,建设了100个微波雨量观测点与18个翻斗式雨量验证站,构建了微波降水监测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分钟级雨量数据采集与实时传输。张学武教授介绍了“水下机器人多维监测系统”项目进展,研制了具备水下地形检测、三维测量成像等功能的水下机器人,开展了整机重构设计,布署了三维感知设备,提升了机器人水下作业能力、质量、效率和安全。
专家组围绕关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一致认为相关技术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就下一步与长电科研的合作方向提出了明确建议。专家指出,工程中心团队应加强与长江电力生产单位的交流对接,深入生产一线,挖掘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需求。专家组组长徐辉教授强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应紧密对接“国之重器”建设需要,加强跨学科协同创新,着力培育高质量的代表性成果。
本次会议集中展示了双方深化共建的阶段性成果,国家工程中心将以此为契机,产出具有前景的成果,助力中心成果产业化应用。河海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团队、长江电力科研管理部门等代表参加本次会议。